工作的關係有機會接觸到自閉症的兒童以及辛苦的照顧者,進而了解亞斯伯格症後群,聽到這個症候群的狀況,一般人會聯想到現在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原來除了柯P之外,得亞斯的名人真不少。今天就來統整清楚的懶人包,針對症狀、測驗、重要特徵及遺傳學等等來做整理,希望對一些初步接觸的一些照顧者以及協助照顧的社工、護理師及醫事人員有所幫助。
亞斯伯格症懶人包|症狀
亞斯伯格症這個名稱,是1944年,由一位奧地利醫師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所提出的。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可能會有缺乏同理心、動作笨拙、社交障礙、重複性言詞等可以歸納在自閉症(Autism)的症狀。而亞斯伯格症跟自閉症最大的差別在於,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在早期語言發展時期,並沒有明顯的遲緩現象,且大部分還是渴望與他人互動,只是在社交技巧上較為笨拙和呆板。
主要臨床的症狀如下:
- 缺少同理心
- 天真、不恰當的行為、單向的反應
- 欠缺交友能力
- 重複、學究式的言詞
- 與語言能力無關的溝通障礙
- 對特定事務有強烈的興趣
- 感覺統合不協調、行動笨拙、姿勢怪異
亞斯伯格症懶人包|測驗
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罹患亞斯伯格症,英國劍橋大學的自閉症研究中心,針對正常智商的成年人,使用三種商數量表作為篩檢工具,協助診斷亞斯伯格症或高功能自閉症。
亞斯柏格成人量表 - Re-lab https://relab.cc/baron-cohen/
亞斯伯格症懶人包|重要特徵
亞斯柏格症的兒童有很多特徵和自閉症兒童雷同,唯一不同的是亞斯柏格症的兒童並沒有明顯的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
如果沒有明顯的語言發展遲緩現象,又符合其他類似自閉症的各種社會互動性或特殊行為模式特徵的,則可以歸類為亞斯柏格症。也有學者以比較寬鬆的方式來界定:自閉症兒童如果到了五歲有發展出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其歸類為亞斯柏格症。
而在追蹤亞斯柏格症兒童長大成人後的狀況發現,有些輕微、高功能的自閉症病人在學業、社會適應、工作能力、社交關係上和亞斯柏格症者並沒有明顯的差異性,這或許可以作為亞斯柏格症其實是一種比較輕微的高功能自閉症的說法。
亞斯伯格症懶人包|治療
一、社會行為
1、有關社會行為的損傷
1989年吉爾柏格(Carina and Christopher Gillberg)提出診斷標準,其中兩項是有關社會行為的描述,只要符合兩項以上即被認定符合標準:(1)沒有和同儕互動的能力,(2)缺乏和同儕互動的慾望,(3)無法辨別社會性的線索,(4)在社會和情緒方面不適當的行為。另一項診斷標準探討非語言的溝通障礙,如果出現一項以上,就算是在社會行為功能上有損傷:(1)手勢非常少,(2)肢體語言笨拙,(3)少有臉部表情,(4)不恰當的表情,(5)注視人的眼光僵硬而奇特。
亞斯伯格症個案無法察覺不成文的社會規範,因此會不自覺的說出激怒或得罪別人的話,可能隨時說出真實但令人難堪的話。一旦向亞斯伯格症患童解釋某些行為規範後,他們可能會鐵面無私地嚴格執行,甚至成為班上的糾察,和同學起衝突,影響其和同儕的人際關係。
此外亞斯伯格症個案對團體沒有歸屬感,他們不理會班級或團體的流行,只關心自己的喜好,對於競爭性的運動或團隊遊戲通常不感興趣,個案不願加入同儕團體的遊戲,如果被迫參加時,會非常焦慮恐慌。
2、學習適當的社會行為
父母可以教孩子學習對同儕表示想跟他們玩遊戲,在團隊活動中學習瞭解並遵守規範,保持彈性,與其他人分享與合作。當不想與別人互動時,需以適當的方式表達,也鼓勵其他孩子尊重他。當互動過程中可能會因不同原因犯錯時,通常他們都沒有惡意,記得要教孩子怎麼做,然後叫他想想看別人會有什麼感覺。
在學校老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不瞭解教室的規矩時,可能做出干擾同學的行為,這時記得要提醒他,讓其他孩子的表現成為參考範例。許多教室活動可以設計成小組參與的形式,教導孩子學習輪流,和別人一起公平的參與,鼓勵參加合作性的遊戲。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功夫,才清楚怎麼和大家互動,老師可排幾個較會照顧別人的孩子和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互動,也扮演保護者的角色。下課時間常常沒有結構而且吵雜,對亞斯伯格症的孩子而言,是他們適應困難的時段,因此老師應幫助他們參與別人的活動,或尊重他們獨處的需要。
除了學校生活之外,也可邀請同學朋友來家裡玩,由父母陪同以隨時補足孩子社交技巧的不足,促成美好的邀約經驗,建立對朋友的概念,建立良好的友誼。另外加入一些社團,也可提供社會互動的機會,參與這些活動的優點是有大人督導,而且有組織結構化,藉由活動學習遵守規範,練習交朋友的方法。
二、情緒
早期描述亞斯伯格症個案的特質之一是缺乏同理心,這不應該將其解釋為沒有關心別人的能力,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孩子常弄不清楚別人的情緒,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感覺,和別的孩子玩的時候,通常面容呆板木然,沒有一般人期待該有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他們不只不容易瞭解別人的情緒,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也可能不尋常或不恰當。
1、幫助瞭解情緒的策略
大致上可以在每次訓練時,把重點放在一個情緒項目上,一次練習一個情緒,用各種方法詮釋情緒的詞彙,例如「快樂」這個情緒,我們可以用說故事、歌曲、快樂笑臉的圖片、或讓人快樂的事件,來表示和練習。也可以運用鏡子、照片、剪貼簿三樣道具來練習不同的情緒,先從剪貼簿選一張畫,討論什麼是快樂,然後再下一頁放一張真實笑臉的照片,接下來讓孩子看看鏡子裡自己的臉,是否和照片中的臉一樣快樂。
另外有一個有趣的遊戲叫「變臉先生」,材料是一張空白的臉,還有一系列可供搭配的、不同的眼睛、眉毛、嘴巴,利用魔鬼氈拆卸黏貼,每當指定一種情緒,孩子就選擇適當的五官黏貼在空白臉上。
2、幫助表達情緒的策略
亞斯伯格症個案無法精確地表達情緒,說不出內在的感覺,即使心裡再不舒服也說不出來,或表達的方式很不恰當。例如:當他們看到昆蟲非常害怕不安時,卻咯咯地笑,令身旁的人覺得很奇怪,甚至誤解。我們可用角色扮演或觀賞錄影帶的方式,學習更正確而細膩地表達自己,老師或父母示範自己如何表達情緒,互動式的對話,可以豐富相關的字彙,幫助亞斯伯格症孩子自我表達。另外也可鼓勵孩子寫日記,練習自我表白說出自己的感覺。
三、語言表達
研究顯示,大約50%的亞斯伯格症個案有語言表達的問題,但到五歲以前,多數可以流暢的說話,只是在與人對話時,很明顯的不太自然。在發音和文法方面大致沒有什麼問題,但在語用、語意和音律方面會有不尋常的表現。
1、語用方面
亞斯伯格症個案的問題出在因應社會情境的語言使用上。個案常常在對話一開始就講一些和當時狀況完全無關的話,即使對方的難堪已顯而易見,或明白表示想要結束話題,但孩子對對方的反應卻毫無覺察。因此幫助個案學習適當的開場白,聽不懂時要適時的求助或澄清,培養說「我不知道」的信心,利用說故事或卡通式的對話,幫助患童瞭解不同層次的溝通,示範如何表達同理心,在個案耳邊提醒該說的話。
2、語意方面
亞斯伯格症個案經常把別人的話只做字面上的解釋,例如:有位父親要亞斯伯格症的兒子去泡茶給客人喝,等了許久,爸爸問兒子:「茶呢?」兒子回答:「在茶壺裡啊!」完全沒瞭解爸爸的意思。語言中用到的「比喻」是亞斯伯格症個案較無法理解的,他們不是故意裝傻,而是對於言下之意難以察覺,導致無法瞭解成語的真正意思。開玩笑的話也常困擾亞斯伯格症個案,他們搞不清界線,也聽不懂其中的幽默,經常需費盡唇舌解釋那只是個玩笑。如果用雙關語或嘲諷的話,個案可能就會開始感到不安,因為孩子很可能不瞭解或是誤會他人的意思,因此父母和老師需多花時間解釋,教導孩子理解語意和使用情境。
3、音律方面
一般人對話時會有音調和聲音的變化,以表達情緒或強調重點,但亞斯伯格症個案講話經常是缺乏變化,不是音調平平,就是過度強調,每個音節都是重音。如果個案說話的音調太過怪異或單調,可以考慮請語言治療師加以指導。個案聽別人說話時,對音調、重音和語氣的變化,也同樣有困擾,因此應訓練患童改變音調的高低來強調重點,以精確表達情緒。亞斯伯格症個案也不太能忍受不夠精確或抽象的用語,有些個案講話時表現老氣橫秋,學究式的言談,甚至還會自創新詞新義或特殊的用法,和別人溝通時顯得格格不入,因此避免使用抽象和模糊的字句,訓練個案用正確的字詞和語法來表達。
4、口語的表現
亞斯伯格症個案若不是話太多,就是話太少。尤其是他們的特殊嗜好,可以讓他們滔滔不絕,談話內容都繞在同一個主題轉,有時讓人覺得不合時宜,沒完沒了。但個案通常不會察言觀色,不知道何時該停止說話。在這方面應該訓練個案學習察言觀色,知道何時該說話或閉嘴。
四、認知
所謂認知包括思維、學習、記憶和想像。大約從四歲開始,孩子們會漸漸理解別人是有思想、知識、慾望的,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但是亞斯伯格症個案很難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覺。例如:他們就是不懂有些話會觸怒別人、讓人很窘,也不知道表達歉意。那要如何幫助他們呢?最近有一項研究發展出一套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的表演方案,用角色扮演和系統化的指示,讓亞斯伯格症個案學習理解別人的想法,並鼓勵患童在行動和說話前先想後果,口訣是「停、想、做」,先停下來想一想別人可能會有的感覺,理解別人的感覺和想法,是與他的行動有關的。
個案的父母常會提到患童的記憶力非常好,可以背誦很多特殊主題或細微末節的東西,但是在認知上沒有彈性,雖然大多數亞斯伯格症個案的智商在正常範圍,但因他們在社交及溝通能力上的障礙,過度偏執的想法,解決問題技巧及組織能力的缺乏,使他們在普通班中仍較難適應。
有相當比例的個案在閱讀、拼字和數字方面有超強的能力,有些個案的認字能力相當優秀,但無法了解字裡行間的意思,有些甚至無法閱讀。老師和父母應檢視患童不同於常人的因應方式,並發展可以協助之方法。
亞斯伯格症個案的另一項發展困難為,無法將所學的知識和技巧類化到日常生活當中。他們可以背熟一些遊戲規則或生活禮儀,但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活用。僵硬固執的模式,常使同儕不願意與他們互動。
一般孩子都會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假裝自己是某個角色,但亞斯伯格症個案在玩這類扮演遊戲時顯得格格不入,無法分辨真實與虛擬的世界。年紀大一點的個案,因為不能了解外在的世界,也無法被人了解,於是常有自己想像的世界,他們內在的世界可以是豐富而具有想像力的,也可說是逃離現實的避風港。
五、感官過度敏感
長期以來,醫界一直認為自閉症患童對某些特殊的聲音和觸覺特別敏感,但對疼痛較沒有感覺,大約百分之四十的自閉症患童在感官方面有異常的表現,目前研究顯示亞斯伯格症個案亦有類似的情形。
1、聽覺方面的過度敏感
亞斯伯格症個案較難接受突然、預期以外、高音頻、連續的、多種混雜的聲音,因此可以避開某些聲音,聽音樂阻斷不喜歡的聲音,或考慮使用耳塞等。
2、觸覺方面的過度敏感
個案可能對某些觸覺刺激特別的敏感,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特別敏感,父母可以多買幾件患童能接受之材質的衣服,按摩震動以降低過度敏感的程度,感覺統合的訓練或許有幫助。
3、視覺方面的過度敏感
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個案,他們對光線、顏色或扭曲的視覺影像特別敏感,像這樣的困擾,或許可以如同降低聽覺敏感的策略,避免對個案過度的刺激。
4、嗅覺方面的過度敏感
有些亞斯伯格症個案表示,們無法忍受某些味道,如香水、清潔劑,應加以注意,避免過度的刺激。
5、對食物口感和味道方面的過度敏感
有些父母表示患童在嬰兒時期就對食物很挑剔,大部分亞斯伯格症患童長大後會慢慢痊癒。重要的是不要強迫餵食,也不要讓他挨餓當作處罰,因此找出患童能夠接受的食物,讓個案對食物過度敏感的現象漸漸消退,嚐試新食物時,可選在他很放鬆的時候,以漸進方式試試看。
6、對疼痛和溫度方面的敏感度
有些個案很能忍痛,因為對疼痛不敏感,而不知躲避危險,大小傷不斷,週遭人員甚至會誤解家長怎會如此疏忽。令父母最大的擔憂是無法發現孩子身上的慢性疼痛,以致延誤就醫,因此對疼痛的感覺很遲鈍的亞斯伯格症個案,父母親除了多費心觀察外,要幫助他們練習自我表達,並讓孩子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另外,有些個案對溫度的敏感度差,穿著不合時令的衣服,很熱的飲料照樣喝下去,卻好像無所謂,這些不適當的行為,需提醒他們並要求學習改善。
六、動作協調方面的問題
亞斯伯格症患童動作協調方面的問題,首先出現在走路方面,他們開始學習走路的時間比一般的孩子慢上幾個月。幼童階段,他們常表現出不太會接球、鞋帶綁不好,走路或跑步姿勢怪怪的。到了學齡階段,老師反應孩子的字寫不好,對體育課沒什興趣。在青春期,少數會出現妥瑞症。這些都屬於動作協調方面的問題。研究顯示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九十的亞斯伯格症個案動作笨拙的困擾。
為協助孩子改善動作笨拙的策略有:加強肢體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協調,使用各種運動遊樂器材,訓練平衡感,提升走路和跑步的能力。加強接球和丟球的技巧,以幫助孩童可以正常參與球類等體育活動。鼓勵孩子慢慢書寫、穿衣服、綁鞋帶、使用餐具等,以訓練雙手的靈活度,也可配合職能治療。如果有不自主運動、妥瑞症時,應求助兒童精神科或神經科醫師。
七、特殊興趣和例行程序
亞斯伯格症個案常有著迷於特殊興趣,和對某些生活例行程序的堅持等特質。個案特殊興趣的表現方式,包括收集物品和資訊,特殊癖好常見的主題包括:交通工具(如汽車、火車……)、恐龍、武器和科學等,經由不斷地閱讀相關資訊,鍥而不捨地問問題,簡直把自己變成一本百科全書,這些絕對不是時下關注的事物。另外常見的還有對統計數字、次序、對稱的事物….著迷。只要談起這個話題,幾個小時也說不完。對個案的家人而言會是很大的困擾。
但說服孩子放棄是很難的,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限制他們投入特殊興趣的時間,時間一到就必須停止,他們的特殊興趣通常指維持數星期或幾年,而被另一項嗜好取代。因此建設性的導引,用「被允許投入該項嗜好的時間」當作獎勵,以增強學習其他事物的動機,培養專長並增進社會互動的機會。
患童常會建立一套生活常規,如果沒有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他們就會顯得焦慮和沮喪,也就是說模式一旦建立,就一定得照規矩來,不能改變。儀式性的例行程序是亞斯伯格症個案衍生出來的結果,讓個案因一致不變的生活方式,以降低焦慮。但是要防止例行程序過度發展,父母需協助個案做好時間管理和行程安排,讓生活中有些是穩定不變的,維持部分例行習慣,而有些則是重新排順序的,隨著成熟度增加,個案將逐漸可以忍受改變。
亞斯伯格症懶人包|名人
朱德庸(台灣著名漫畫家)、 蘇珊大嬸、 天寶葛蘭汀、柯文哲(台灣現任台北市長)
亞斯伯格症懶人包|卡珊德拉症候群
「卡珊德拉症候群」這名詞,可用在亞斯人身邊的伴侶(同性亦可)、父母、小孩、手足身上。然而,最常感受到「卡珊德拉症候群」的,還是亞斯男的太太。畢竟,夫妻要長期相處,而傳統兩性間的分工與權力關係,讓太太特別容易受到亞斯先生的影響。
亞斯人容易造成太太、女友的「卡珊德拉症候群」,以及隨後產生的憂鬱症狀,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小時候就診斷亞斯伯格症的男生,反而不容易造成「卡珊德拉症候群」,因為個案從小就接受「亞斯」的身分,家長跟伴侶也會有心理準備,也說不定家長、老師從小就為個案準備了許多情感表達與社交技巧的課程,幫助他們經營好的婚姻生活。
小故事分享:發現枕邊人是亞斯伯格症
二○○八年的某一天,三十歲,結婚五年的大衛.芬奇(David Finch),因為太太克莉絲汀(Kristen Finch)協助他診斷亞斯伯格症,挽救搖搖欲墜的婚姻,然後戲劇性地改變了兩個人的人生。
大衛是半導體工程師,從小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不一樣」。在他的行業裡,有不少跟他一樣的怪咖,如他會注意三月十四日是「Pi日」(Pi=π=圓周率=3.1415926……),會注意而且喜歡可以被3除盡的數字組合。但他有足夠的能力掩飾自己,讓同學、朋友、同事不會感覺到他有亞斯特質。
大衛會預想各種社會情境,事先在腦海構想「劇本」,演練各種臉部表情,想好要展現出「版本一」、「版本二」的人格,以及跟哪一群人要談什麼話題。這樣的社會交流很累人,而大衛回家還會回想今天的表現。如果鬆懈下來,大衛會變得喜歡挑別人錯誤,想把話題拉到自己的興趣然後長篇大論,過於自我專注導致沒注意到別人的肢體語言。如果事情沒有按照他的安排,他會變得煩亂易怒。買不到喜歡的漢堡,會讓他接下來三小時變得憤世嫉俗、容易生氣,甚至引發讓人遺憾的暴怒。
當他跟克莉絲汀燃起火花、開始約會後,他學習模仿主流社會裡對「男朋友」的期待,像個劇場演員「演」了足足一年。他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有魅力,即使他偶爾流露出有些天真或笨拙的舉動,在被愛沖昏頭的女朋友眼裡,也會覺得他是個可愛的男人。
婚後不久,大衛漸漸露出本性。比如說,他會堅持一定要到珠兒連鎖超市(Jewel-Osco)買東西,而且一定要到比較遠的那一家,不能在住家附近的那家買,因為大衛指定的那家「氣氛較好」。在高速公路上遇到連環車禍而塞車,大衛會一直批評開車的人犯下了哪些錯誤,持續聽一小時後,克莉絲汀會忍不住調高收音機的音量,對大衛說:「這個人可能已經過世了,你可以有同情心一點嗎?」或像大衛會一直問說:「感恩節大餐要吃多久?」克莉絲汀便會很不耐煩地打斷他:「這有很重要嗎?別再說了。」大衛還會把一些東西排列得很整齊,他會以特定的順序輕敲一些物品,夜晚也會按照一定步驟在屋子裡繞行。
克莉絲汀漸漸察覺大衛的固執、自我專注、過度反應。如果家裡的橘子汁喝完了,大衛會大力踱步、拍打冰箱,叫說:「為什麼我們會是這星球上唯一沒有橘子汁的家庭?」這些生活細節嚴重干擾克莉絲汀的情緒。在請客吃飯時,大衛會固執地決定所有賓客的披薩配料,如果克莉絲汀提出異議,就會引發大衛炸裂的情緒反彈。他專注的事情,他的生活常規,一旦被打斷,就會發脾氣,即使打斷他的是溫柔的輕吻。
這些問題讓大衛與克莉絲汀漸行漸遠。他的缺陷越來越明顯,大衛覺得或許他們彼此真的不適合,本質上的不一致造成彼此怨恨,讓克麗絲汀對大衛漸漸冷淡。大衛不知道如何修補。「離婚」的念頭開始在大衛與克莉絲汀腦海出現。
克莉絲汀的職業是語言治療師,她的治療對象有許多自閉症兒童—原本以中重度的自閉症為主,後來漸漸有亞斯伯格症兒童。她在這些小孩身上看到大衛的身影,開始產生懷疑。有一天晚上,她等兩個小孩睡著,等大衛完成他晚上八點半的例行事務—凝視鄰居屋頂,讓自己放鬆。然後,克莉絲汀給大衛一個久違的擁抱,要大衛到她電腦前。
克莉絲汀要大衛真誠、快速、別想太多地回答一連串問題:「你會容易沉浸在你的特殊興趣然後忘掉或忽略其他事情嗎?」、「你的幽默感會跟多數人不太一樣或讓人覺得怪怪的嗎?」......
一題又一題,大衛漸漸察覺,這些題目就是在描述他,完全吻合他對自己的瞭解。他緊緊抓住自己手臂,開始哭泣,讓克莉絲汀跟他自己都嚇到。回答完兩百道題目,有一百五十五題顯示他有亞斯特質。為了檢測網路問卷,他要克莉絲汀自己也做一遍,結果克莉絲汀只有八分。
知道自己可能有亞斯伯格症,大衛一點也不會難過、生氣,反而非常高興。這一切終於都找到解答,原來他的各種不一樣,以及社交上的障礙,是因為他從兒童時期就有的腦神經特質。而且,這是好幾個月來,他跟克莉絲汀第一次有溫暖的情感交流,能夠好好地、深入地討論事情。婚姻裡的無助感與絕望感在此刻終於消失。那些格格不入、讓人困惑的行為,現在變成一條條描述清楚的症狀。原來這不是出於惡意,也不再那麼難以解釋。
做完網路問卷,看到大衛的正面反應,克莉絲汀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大衛當晚就開始研究「自閉症光譜狀況」,他大量閱讀,興奮到難以成眠。原來這些症狀也影響了其他以百萬計算的人。大衛覺得他可以做些改變,可以修復他跟克莉絲汀的婚姻。
但,知道是一回事,改變又是另一回事。大衛在青少年階段診斷出過動症,他服用「利他能」,症狀明顯改善,沒有妨礙他的學習。亞斯伯格症沒有像利他能這種「神奇子彈」,他必須靠自己想清楚,如何在保有自我的情況下做出改變。
克莉絲汀在確認亞斯伯格症的過程中,對大衛的行為更能夠理解、接納,懂得欣賞他的優點,也是他們最後能維繫婚姻的原因之一。而大衛呢?為了確保能調整自己、減少對克莉絲汀無謂的干擾,他發揮了亞斯人建立規則的強項:把許多靈感、想法都隨手記錄起來,紙條、活頁紙、記事本、電腦、手機,隨時想到、隨處張貼,然後把每天的想法記錄到日記本裡。
「當她跟著唱歌時,不要去動收音機」、「當她在講電話時,不要硬是要加入對話」、「不要躡手躡腳靠近她」、「克莉絲汀早上需要時間洗個澡、準備上班」。這些內容一樣一樣記錄起來。有時,有些改變需要調整大衛自己原本的生活常規(如原本他早上洗澡要花一小時,會把熱水用光),那就坐下來跟克莉絲汀好好討論。 大衛的努力對他們的人生帶來想像不到的變化。他把自己的體驗、經歷寫成文章,投稿到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結果紐約時報建議他寫成一本書。最後他寫出《生活練習日記》(The Journal of Best Practices),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他辭去工作,現在是專職作家、熱門演講者。
像大衛.芬奇這樣戲劇化的故事,也許不多見,但還是能讓我們體悟,瞭解自己的亞斯特質,以及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深受「卡珊德拉症候群」所苦的女性,可以買《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擺在家裡,看先生、男友會不會無意中看到。我們需要更多談論成人亞斯特質的繁體中文書籍與網路行銷文章,讓周遭的親人、朋友對「亞斯特質」能有更多理解。等有一天,當「亞斯特質」成為流行語彙,在網路、電視、電影、平面媒體大量出現時,亞斯人與伴侶對這世界的困惑與疏離,或許就能大量減少。
亞斯伯格症懶人包|資料來源
筆者想祝福亞斯的父母及孩子,
為孩子祈禱,一生平安;為自己祈禱,一生憂愁重擔得以卸下。
一起來看寒雪其他文章,調劑身心靈,擁有幸福人生
留言列表